前段时间看到一条新闻上了热搜,说的是,隐瞒学历“进厂打螺丝”的本科生:我的青春18块钱一小时。虽然我是大专毕业,但仍然对此想表达一些自己的观点。
观《隐入尘烟》有感
网上的争辩,存在一些不同意见,认为现在怎么可能还有这样的人,这样的生活。相同类型的还有王宝强主演的电影《树先生》,他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样呢,只是导演想要表达的思想不一样罢了(即使生活艰苦,也有朴实且真诚的爱,一起相伴相守),每个村里都有树先生。但是,从电影本身来说,演的非常不错,剧本也很写实(台词除外),但从网上评价来说,相对没有那么真实,也可能是南北方的差异,不过个人觉得,还是有很大的艺术成分在里面(是有这样的生活,但是仍旧存在艺术成分在里面)。
刚好这篇博客也能与网上所讨论的生活挂上勾,不如一起展开讨论讨论。
前段时间和一个小学同学聊起了工作,他说他有点后悔大学学的专业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现在辞职在家待业挺久,考虑往互联网行业发展,但是又茫然具体的方向。
后面又有一个大学同学来了我所在的城市,想要在这边寻求发展,却又不知找啥工作。他毕业之后在老家的小米之家做销售,后面又去了工厂做,发现做不下去,待在家一段时间,后续就来了大城市了。我以前也有过这种疑惑,为什么会不知道怎么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吗?不能去学一门技能吗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我无法理解。但随着自己的阅读量的积累与思维方式的提升,我考虑了如下几点:
1. 人才供需关系。
这里应该先讲社会发展,再来谈人才的供需关系,但是我想先说一个现象。现在互联网各个细分岗位,包括程序员,都出现了人才饱和与劝退现象,即竞争激烈。但建筑业的各个岗位如木工,漆匠或其他的细分岗位缺少新鲜血液的加入。实际上大量的基础岗位需要人,但是没有年轻人愿意去,诸如此类的岗位还有考古相关。大量的人才挤入热门行业(招聘与求职内卷:供给固定或缓慢增长,需求爆发式提升),而冷门岗位或者劳累辛苦的岗位没有人。高学历人才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这里面有两层因素,一方面是多出来的高学历人才是被市场筛选下来的;另一方面是,热门行业过于内卷,难以挤进去,两个原因都导致了只能从事基层岗位,或者福利待遇不满意又或者非常辛苦的岗位。
2. 社会发展与应试教育
我的一个表舅,高中学历,后面在复读高中教书,生活不亦乐乎。随着社会发展,以前的人才需求和现在的人才需求已经不是一个概念。同样的,中国的教育体系弊端凸显。有的专家说,现在中国哪家人手里拿不出五十万?有的专家说,如果没钱可以把闲置的房子拿出来出租和开车出来跑滴滴;有的专家说,建议年轻人出钱上班;有的专家说…
实际上就是缺乏这种走进生活,或者说没有经历过的情况。他们从小一心学习,读死书,照着书本上的东西念,也不差事儿。然后,一步一步向上爬,是没有办法体会普通人是怎么样去生活,甚至穷人是怎么样去生活的。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掌握丰富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教育资源、人脉资源、金钱资源等)的城市学生,努力学习,一路考上硕士或博士,阅览群书,痴于理论研究,自称或被称为某某领域的专家,发表论文观点,然后在媒体上高论阔论。他们能说出来什么贴切实际生活的话吗?现在的年轻人的现象本质上就是他们的这个状态的延展,即前段时间很火的话题:小镇做题家,高等教育体制导致的人才饱和,行业竞争激烈,同时过度的理论化的机制导致人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知识理论的实践与现实应用,甚至于在生活中去发现与思考问题)。大部分人的状态虽然不是这条路,或者没办法达到文中所描述的高度,但路径与过程其实相差无几,拥有独立思维的人在庞大的人群面前占比仍然是少数。
3. 信息碎片化过于严重与选择太多
之前有一个热门话题是淘宝实现了千人千面,摆脱了人找货,实现了货找人的状态。同样的,各个平台软件的算法都能够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来推荐用户感兴趣的内容。使得把互联网当做工具来使用的依旧是少数人,仍然作为资本家提供奶头乐的工具。当然不可否认各个软件服务的出现为便捷生活带来了指数级的提升,但人性的懒惰,使得人们更加依赖这些软件服务,这也是市场的自由选择。同时各个软件/平台的信息高度碎片化,大部分内容对用户来说没有做体系化建设,我认为仍然是读书有用(内容丰富,拆解详细,内涵深厚…)。
在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解释,多重选择的困境:我们希望所有的门开着,但是却不知道走向那扇门(大部分人走向的是懒惰的那扇门)。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我们看到很多感觉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就喜欢立马收藏起来,但后续就一直放在收藏夹吃灰,正所谓收藏从未停止,实践从未开始;另外一个则是我们在一条街上看到有很多吃的店,但总是会犹豫很久,不知道吃哪家。在当前民主制度下,困扰人们的不是缺乏机会,而是机会太多,让人眼花缭乱。
4. 信息不对称与掌握的资源不对等
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可以延伸到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年轻人进入社会工作后,农村家庭掌握/接触到的资源与城市家庭不对等,城市的普通家庭与富裕家庭也不对等。
5. 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这里探讨的内容与第2点类似,我把这点总结为,自己没有这个意识,或者说自己没有意识到。大部分人其实不具备发散性思维的,这一点就等于是将自己进行了局限,这就是有种:不知道自己该干嘛/能干嘛的感觉,独立思考能力与其相关联。
6. 知识与技能
知识的本质是信息;技能的本质是能力,是赖以生存的东西。知识是不能直接拿来用的,需要自己转化为能力。同样的举个例子,同一个地方的两个小孩,一个上了重点大学,出社会后找了份月薪上万的工作,安安心心的工作了好几年,离攒够买房钱还差点。有一次过年回家,发现自己的小学同学(高中毕业),开上了豪车,当上了老板。这个例子,我不否认这两个人都是非常优秀的人。当然,存在他的小学同学遇到了什么大机遇的可能,但是人家把握住了,这也是一种能力,他也掌握到了当时对他极佳的信息。这就是差距。
.
学习与自我考察。每隔1-3个月,进行自我考察,在这期间自己是否有成长,是否学到了东西。并给自己制定计划,略微给自己一点压迫感。让一个人废掉的方式有两种,太忙与太闲。学无止境,努力提升自己,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充分掌握知识,尽可能的去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提升我们的思辨能力非常重要。也许有一个相对来说能够常用的方式,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发现背后的逻辑和原理,这也是我们产品岗的日常。同样的,发现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寻找对应的方式去解决。举一个例子,我们生活中有大量的消费陷阱,商品营销是成体系的,它会引导我们做出非理性的行为,但是我们知道了这背后的原理之后,其实也就是这么回事儿(某食品宣传0脂肪,但是却高糖,高糖是不会写在他们的宣传封面上的;宣传低糖或无糖,却高脂肪,高脂肪也不会写在宣传封面上;同样的,它们也不会宣传强调自己生产的食品添加了多少多少种添加剂)。
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个可以体现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包括但不限于敲代码、剪视频、打羽毛球、锻炼、写小说等等),然后寻找相对应的行业/岗位,360行,这个世界总是有很多机会摆在我们面前,走进自己感兴趣的那扇门。